春闺秘录:厂公太撩人 第726节 (第2/2页)
如果国朝开了这样的先例,那么接下来一定会出现类似的事情,对国朝来说后患无穷!
这一次是二十一殿下,那么下一次呢?又会是谁?
在这个告示出来之后,齐瞻竹立刻就想到了这个告示之所以出现,是为了引出汪印和叶绥。
或许皇上相信解铃还需系铃人,既然皇上相信了汪印夫人暗害了他的身体,那么就相信汪印夫人一定能够救他。
但是齐瞻竹不相信这些,这么多年来,汪印备受皇上的忌惮,若是其真的要谋害皇上,也不会等到现在。
他相信汪印及其夫人的为人,相信他们绝对不会用这样的手段来暗害皇上。皇上如此消瘦,或许身体是出了问题,但肯定不是汪印夫人所做的手脚。
但是,他的判断、他的相信,却无法影响永昭帝。
永昭帝赤红着眼睛,冷冷的说道:“朕已经深思过了,破云预兆害朕久矣,所以朕就要改正这个错误。朕仔细想想,自从二十一皇子诞生以来,国朝便遭遇了许多的危难,先是有大难天灾,譬如江南道洪水;后又有许多暴乱,譬如山东道动乱、缇骑哗变,可谓天灾人祸不断,难道不是这个妖孽带来的吗?”
“自从这个妖孽诞生之后,宫中的妃嫔一再出事多人死亡,难道不是这个妖孽在影响吗?”
永昭帝想出这个办法,就是为了逼出汪印和叶绥,此事势在必行,此时此刻又怎么会听得进齐瞻竹的话呢?
汤源也跪了下来,恳求道:“皇上,臣也认为此事大为不妥,此类风气不可开,将会对国朝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,请皇上收回成命!”
汤源万万没有想到,皇上竟然不顾二十一殿下乃天家血脉,竟然会出这样的妖孽告示。皇上,难道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了吗?
汤源毕竟没有亲历死亡,更没有经历过被预告死亡的那种奔溃,便无法理解永昭帝此刻的心情。
对永昭帝来说,将郑云回当做妖孽又怎么样?对国朝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怎么样?这些他都不在乎!
他只有一两个月可以活了,哪能顾得了这么多?对他来说,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活下去,更久的活下去。
郑云回就是他活下去的关键,只要其成为诱饵,汪印和叶绥就一定会出现。
反正朕的皇子还那么多,少一个郑云回也没有什么关系。朕过去偏疼了其那么多年,现在也该其回报回报朕了!
他冷声喝道:“朕心意已决,你们且退下!若是你们再多半句废话,朕就将你们把郑云回一起办了。你们是不是在为他求情?莫不是你们与纯妃一系有什么关系?”
永昭帝这样子一顶大帽子压下来,直令得齐瞻竹和汤源无话可说。
他们知道此时的皇上已经听不进任何劝说了。或许,皇上只能活一两个月这个事,就像一把利剑架在了皇上脖子上,令其做出了种种疯狂的举动。
想必,皇上心中已经被仇恨和惶恐所淹没,即将要进入崩溃的状态,不然,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告示。
现在,他们的规劝已经没有用了,皇上一句话都听不进去。那么他们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?
他们绝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这些事情发生,一定要阻止,一定要阻止皇上这么做!
与此同时,在京兆一处不起眼的院子里,孙长蕴神情肃穆,他朝着前面坐着的几位官员弯了弯腰,缓缓说道:“诸位大人,你们真的决定了吗?开弓没有回头箭,此事一旦做了,你们……很有可能会有杀身之祸。”
其中一位大人抚了抚胡子,答道:“我们都已经想好了。此事,我们一定要去做,后续之事,请孙大人做好应对吧。”
他们一定要去做这件事,不是为汪督主所托,不是为二十一殿下,也不是为皇上,而是为国朝,为他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。
第1350章 努力
孙长蕴比很多三品重臣都要早知道宫中的变故,作为汪印的学生,作为汪印离开今朝之前交予重任的人,他很早就得到了缇骑的传讯。
在得知宫中变故的那一瞬间,他感到有难以抑制的悲伤,还有一丝不知该如何办的茫然。
老师在离开京兆之前,将教导二十一殿下和朝堂局势之事托付于他,他很清楚老师和师娘对纯妃娘娘的感情,纯妃娘娘却死了,他却无法阻止。
现在……他有负老师的嘱托了。
可是他同样没有茫然的时间,这些事情之发生之后,缇事厂已经迅速的反应过来了。
纯妃娘娘的尸体被保存起来了,叶家二房、三房平安离开了……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。
在皇上和朝官反应过来之前,缇事厂已经极尽可能的保护好这些人,得知这一切后,他长长松了一口气。
他不敢想象,若是老师和师娘回到京兆,得知所在意的人全部出事了,那将会怎么办?
缇骑已经做了他们要做的事情,孙长蕴自己,也有要去做的事情。
此刻坐在他面前的人,是御史台的几位官员,其中一位乃侍御史方正。
自永昭十八年章华录之事后,汪印便清楚意识到御史台有多么重要。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,职责和意义都太重要了,最需要的便是清正严明的官员。
为此,在吏部铨选官员的时候,他有意将清正廉明的官员往御史台上送,不管是不是站在纯妃这一边的。
所幸,御史台的主官魏酣中就是性情耿直的人,所谓上行下效,主官的为人和行事对属下有着极大的影响,也是直接决定一个官衙的风气。
世人百样,御史台当然不乏别有用心的人,但因为有魏酣中在,这些年风气一直都很好。
方正是去年才擢升为侍御史的,与御史台大多数官员不一样,他身上没有那种清正廉明的气息,反而善于官场钻营,行事也多有奇诡,在别人看来人不称名。
他之所以能进御史台,是走了门下侍中顾名璘的路子。
顾名璘这些年有意无意都护着二十一皇子。自然,方正与纯妃一系官员的关系也不错。
他与孙长蕴,算得上忘年之交。
此时,方正已经收起了平时那种嬉皮笑脸,正色说道:“孙大人,本官已经决定了。既入了御史台,便要尽到监察谏言的职责。本官倒也不仅仅是为了二十一殿下。”
他们这些人之所以齐聚在这里,是打算去做一件事,孙长蕴并不是御史台的人,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,是因为顾名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