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后感: (第2/2页)
高师七九届文艺班司有林读后感:
学生如今虽目力渐衰,视物偏光日甚,然捧读您的长篇自传感怀不已。晚辈才疏学浅,未敢妄评鸿篇,惟将几点触动心弦之处谨录于下:
其一,师长立身处世如青松傲雪。纵遇浊流横溢之时,犹能持守道德法度,心似明镜不染尘埃,此等风骨实乃浊世清流,堪为后世师表。
其二,师长巾帼气魄胜须眉。昔日虽值浊世浮沉,犹持冰心玉壶,克己奉公。以纤弱之躯勇挑千钧,扶贫弱于困厄,聚人心于涣散,众望所归之核心。非特为女中豪杰,实乃赤心昭昭,永耀党旗之辉!
其三,浩然正气贯长虹。直面寒刃凛然无惧,生死搏斗全凭赤诚肝胆。这般无畏气概,令多少男同胞亦要自问能否企及?
其四,情比金坚见真章。与蔡老师相知相守之传奇,非独月老红绳系就,实乃两心相映跨越时空之证。重重关山终化鹊桥,此中至情足令金石为开。
其五,处世智慧蕴仁心。待领导不谄不媚而守节,处同事倾情相助分忧解惑,诲学子宽严相济存余地。此等通达之境非大智慧者不能为。
展卷如鉴长河奔涌,师长以血汗为墨,以筋骨作笔,于黑白交织的岁月间书写知青史诗。观今日神州万里,当年播撒之青春火种,早已化作满天星斗,照亮后来者之路。晚辈临书感怀,谨以心香一瓣,敬献于这段镌刻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青春史诗之前。
二〇二五年四月廿一日
文下留言选;
作者:我通过自己在红土地上的成长故事,用以感谢许多恩人,与大家见证了那段中国准备改开初期的大变化,和在我们小人物中的影响,还有纪念我们的高安师范学校,为她留下一点影子。
司:不要太累了。蔡先生会心疼的。
作者:他说我做了没有意思的事,现在的人谁会看这种书。
司:汪老师:蔡先生的观点确有可取之处。关于过往苦情的讲述,我女儿直言“奥特了“,年轻一代的隔阂令人无奈。但您耗费心血写就的文字,在“老四届“群体中仍具现实意义:
1. 历史传承价值
我家黄老师的弟妹及年轻一辈,主动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生存实况,证明时代记忆需要新生代接力。
2. 精神疗愈功能
这部作品实为心灵深处的“祭奠“,将半生委屈、毕生感慨倾泻而出,恰似打开闸门的洪水,唯有彻底释放方能得解脱。
3. 永恒存在意义
文字一旦付梓便超越个体局限,其存在就有无限价值。可以断言:当创作成为生命本能,便不必纠结于世俗评判。
创作本身已是最好的生命存档,留待后世在时光长河中打捞这份真实。
作者:说得在理,入吾心扉!当前我们是被新一代“奥特”的老一代,我们的经历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微弱光芒。写真实的回忆录,其价值就是让后世积累经验,分析提取需要的部分,来慢慢为建成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添一块瓦。
耿坚编审: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,这其中包括国家记忆丶地域记忆丶群体记忆,等等,个体记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个体记忆充滿生活细节和真实感,还原历史场景,复刻保留容易流失的珍贵资料,这些都是其他所无法取代的。对写作者来说,对往事的真挚回忆和书写,不止是对历史的交待和心情的解脱,而是人生继续前行的新的起点和推动力。
网上读汪建华自传体小说《红土地记事》有感
张幼鸣
闭目安神扼制情,此书出版必成名。
归来人物添汪氏,寂寞风烟忆子卿。
魂在他乡双鬓白,影随往事十年声。
相逢老表少追问,一说因缘莫自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