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… (第2/2页)
“你也同我一样吗?”
小慧忍不住问了那个女人一嘴,因为问她别的事情,她根本也不回答啊。
那个女人叹了口气,然后同小慧说起了她的往事。
女人幽幽地向小慧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,这又是一个悲伤的开始。
原来这个女人叫阿红,她并没有说自己的大名。她说自己曾经是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歌女,当时在夜上海这家夜总会里面驻唱,非常受欢迎。
阿红从小也是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中的,在她五岁那年,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,加上她的父亲突然间离世,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。她母亲带着三个儿子和她一个女儿讨生活,你可以想象那日子过得有多艰辛。
因为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,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,要如何生活啊?他们一点儿经济来源都没有,四个孩子,最大的那个儿子也才十一岁,剩下的孩子更小,肩膀不能扛担,手里不能提重物的,一丁点儿劳动能力都没有,你让这母子几个人咋活吧!
最后这个阿红的三个哥哥,有两个都因为生病没有钱治,外加饥寒交迫,都前后脚地死掉了。
最后就剩下小慧的母亲,还有那个最小的哥哥还留在小慧的身边。
她妈妈一看,这样的日子根本就没办法继续过下去了,两个长得又瘦又小的孩子,如果继续跟在自己身边,也难逃一死了。她自己根本就没办法养活他们,在经过一段痛苦的抉择以后,阿红的妈妈把阿红和她幸存的那个哥哥双双送人了。
阿红是被一户做小买卖的外地人给收养了,他们是来杭州这里做小生意的,不过也是走街串巷,并不是什么大的买卖。
这夫妻二人结婚十几年了,也没有生出个孩子来。这不让阿红的母亲遇到了他们,也算是一种天赐的缘分吧。
这对夫妻三十多岁,人也比较老实,是个本分的人家。
他们带着当时只有五岁的阿红,就离开了杭州下面的那个小村庄。
他们本身是在上海居住的,为了做小生意才背井离乡来到阿红她们家所在的那个小乡村的。
因为阿红那时候年纪还比较小,她对自己哥哥是否送人了,送给什么人家了,她一点印象都没有了。
反正她就只记得自己在被送给那对做小买卖的夫妻的那天,她的妈妈在她面前流着眼泪对她说:“孩子,妈妈今生和你的缘分只能到这里了,你跟着你的新爸妈一起,到他们家里要听话,乖乖地,将来长大了好好孝顺他们!你把妈妈和哥哥们都忘了吧!”
阿红的妈妈说完,就特别心狠地离开了当时只有五岁的阿红身边,头也没回地逐渐远去了。
阿红哭得昏天暗地的,她想跑出去追自己的妈妈,却被那对收养她的夫妻俩死死地拽住了。她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怎么可能挣脱得了那两个成年人的力量嘛,没办法,她只能是哭喊着,看着妈妈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野当中。
当时她非常恨她的妈妈,可是随着她在养父母家里一点点地长大,她才对妈妈的恨意稍微放下了一些。
她长大以后,才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。如果当时她妈妈不把她送人的话,她跟着自己的妈妈生活,早晚也是逃脱不了像她前两个哥哥的命运,不是饿死就是病死的。
她的养父母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,但是做点小买卖,也够维持正常温饱了,那个年月能做到吃饱了肚子里不饿,那样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你看看那个时候,路边有多少饿死冻死病死的人,就连收尸都没人给收。
那真是对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最好的诠释了。
小慧渐渐地懂得了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,可是她对于母亲的记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,逐渐地越来越模湖了。
时间这条长河就是这样,很多美好的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去,而渐渐地模湖。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现实,还有对未来无尽的迷茫。美好的回忆那东西太虚幻了,根本就留不住。
反正现在的作者大大本人呢,随着年龄的增长,是不会再相信什么“不在乎天长地久,只在乎曾经拥有。”的鬼话了。
正所谓是“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。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”
所以朋友们要多多地珍惜现在,你现在拥有的东西,才是你能把握得了的。昨天的美好记忆,即便是再美好,也都留不住了。
这里说了句题外话。不过也不能算是题外话,这也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阿红的一点点内心体会吧。
阿红长到十八岁的时候,她的养父母也相继去世了。
→